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历程 > 中华旗袍的演变过程【服饰百科】

中华旗袍的演变过程【服饰百科】

  • 发布时间:2021-09-07 18:43:02


中华旗袍的演变


雏形:中华民族大融合

旗袍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最早可以追溯到袍服与深衣。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服装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清、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清代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袍服成为晚清流行的一种服装。


基础:农渔文化的积淀

        烟台地处沿海,农渔文化浸染千万年,特殊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自早就有穿袍服的习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烟台人具有包容、博大、厚道的本性,因此商贸繁荣,华洋杂居。烟台见证了中华民族太多的经济、、文化变革大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码头繁荣景象

特殊的地理气候与文化使得烟台人民历来有穿着袍服的习惯。袍服宽松且易于穿着,冬日可挡风御寒,夏日可遮阳通风,劳作的时候也不会有约束,因此无论是渔民还是农夫,抑或是文人商贾,袍服成为烟台人民的标准装束。即便是开埠之后,西方服饰装扮的传入,烟台人也没有完全全然抛弃袍服的传统。码头上,穿着袍服的劳动者与岸上的洋伞相映成趣。马路上,穿着袍服的路人走路生风,脚下却踩着一双铮亮的舶来品皮鞋。虽现在看来有些滑稽,但这些都是烟台人不舍袍服的情结的佐证。

(拍摄于1900年---1910年期间)

清末照相术传入中国,作为开放口岸的烟台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影像,如谢葆璋(1866-1940,冰心之父,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并任校长)、徐镜心(1873-1914,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独立运动的核心人物,与黄兴同为孙中山得力助手,素有“南黄北徐”之称)等有志之士都在烟台留下了穿着袍服的照片资料。位于烟台的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校,师生皆穿着袍服上课,西方摄影家所记录的坊间生活照片中,袍服也是最为重要的服饰。

1903年穿旗袍的冰心·大弟·父亲合影   谢葆璋:(冰心父亲) 曾任北洋水师枪炮官,烟台 海军学校创校校长,。

形成:欧风美雨的润泽

烟台是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开埠于1861年,距今已经有150余年历史。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成为首批对外通商口岸,英法等外国人按条约可以自由进入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客观上,西方文化与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理念和技术。烟台也因本土地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交融,服饰的审美观念有了质的飞跃,催生了当时独具特色的中华旗袍。


(拍摄于1900-1910烟台街头)

当时的服装多被称为长袍、大氅、马褂等,其造型也都为简单的平面直身裁剪,虽有变化,也仅仅体现在面料织物或装饰手法上,服饰造型形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所以当洋人太太们穿着西式洋装出现在朝阳街、大马路时(当时烟台繁华街道的名称,现在仍保留使用),马上引发了非常大的的视觉冲击和骚动,促使有着穿袍服习惯的烟台人,进行了一场服装造型形式的跨越式"变革"。


西式服装对当时烟台服装业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去繁就简,二是廓型立体。

袍服由过去“一片式平面直线裁剪”变为“省道式曲线裁剪”和“多片式组合裁剪”,即:将衣片分成多个小片单独裁剪,在分割裁剪过程中多余的量被收掉,衣服变得贴身、立体。袍服第一次有了明显的腰部曲线,而正是这种由“直”变“曲”的造型与去繁就简的工艺,界定了“袍服”或“旗人之袍”与“中华旗袍”的根本区别,并使东方女性的身躯逐渐从从宽衣大袖的袍服中解放,并在中华旗袍的包裹中凸显。因此说,中华旗袍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在欧风美雨的润泽中形成。


 旗人之袍 (直线)                           中华旗袍 (曲线)


繁盛:蕾丝及花边的推波助澜

袍服或旗人之袍到中华旗袍的蜕变,其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西方曲线立体化的服装造型替代了东方平面平直的宽衣大袍和西洋服装装饰元素蕾丝花边的运用(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使袍服或旗人之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让中华旗袍在进步开放的女性群体中大放异彩。  


身着中华旗袍的影星蝴蝶成为当时的时尚代表人物

1868年,,将西方的蕾丝花边以及抽纱技术首先在烟台落地并应用。1893年,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在烟台还开办了专门以蕾丝花边为主的“仁德洋行”,负责蕾丝花边的贸易往来。同时马茂兰夫妇还创办了培真女校,传授花边技艺。据 1915年出版的《直隶实业杂志》记载:“1894年,烟台始有手制缕花。”据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

抽纱、花边产业一度繁荣,到处都是旗袍洋装,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也出现了一些赞美妇女的诗歌,如《烟台旧事》中便有这样一首诗歌:

“女工哟!女工哟!你够多勤劳,

辛辛苦苦花边挑,欧美各国能遍销,

每年挽回几百万入超,

近年来风气不好,中国妇女趋时髦,

旗袍系上也用花边包,

人家多是重工业,能在中国实行倾销,

把我们的血眼看吸尽了,

我们如何比得了?!

奉劝摩登小姐早盘算,

国民经济眼看总破产,

我们可不是杞人由(忧)天!”

这首诗歌体现了当时中华旗袍在烟台的繁盛景象,也是花边在中华旗袍上应用的史料记录。蕾丝花边的应用,使中华旗袍的曲线更为凸显,也更为灵动。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华大地最为时髦、最为性感,最为洋气的服装,被当成进步、尊贵女性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商贾、官宦的伴手佳礼。


普及:女校服装技术对外输出与教会的文化传播

1893年,马茂兰在烟台的大马路(当时最繁华的街道)创办了“詹姆士•马茂兰公司”,并根据中华民族“仁、义、道、德”的文化精髓,特把公司取名为“仁德洋行”。随后马茂兰夫人“遂设教会手工学校于烟埠”开始了正式招收学徒传授花边编织工艺。不久学校改名为“培真女校”。

詹姆士•马茂兰                             詹姆士•马茂兰公司

学校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一半时间用来读书听道,另一半时间用来学习编织花边和服装技术,每位学童每月还可获钱5000至8000文。烟台人勤劳、聪慧、善良并心灵手巧,女校的成立,为旗袍的“革新”(当时对设计的表述)、裁剪、制作、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诞生了中华民族第一件“中华旗袍”、“镶嵌式蕾丝花边旗袍”、“满身式蕾丝花边旗袍”。这种“中华旗袍”也被业界称为袍服或旗人之袍“革新”(设计、创新的表述)的重要标志,至今仍然流行。这种旗袍的缔造者就出自培真女校的“宋兰芝先生”(先生是对备受爱戴女性的尊称)。

当时烟台的街头巷尾,最为流行的服饰便是中华旗袍,而最为热闹的,也是大大小小的旗袍铺子。宋兰芝先生所创办的“旗源·旗袍商铺”,取“旗袍之起源”与“旗舞东方,源远流长”之意,是当时最为闻名的旗袍商号。然而,时局动荡,世事无常,很多商铺最终都归于沉寂。唯有“旗源”历经三代的家族传承,依然凭借着对中华民族产业的挚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坚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风骨,并依然在服饰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大潮中傲然屹立,屡屡获奖,成为中华旗袍的标杆与领导性品牌。


      中华旗袍起源于烟台,并普及及至天津、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培真女校功不可没。从女校走出的学生,不仅传承了东方女子特有的聪颖与勤勉,更汲取了西方的开化与文明。她们将中华旗袍穿得落落大方,并毫无保留地将中华旗袍的技艺无私传播。

                             培真女校


   
                                  培真女校

传播:各国文化的引入使商贸往来更加繁盛

自1861年开埠之后,英国人抢占烟台最好的风水宝地—烟台山,建立起了领事馆。此后,法国、美国、挪威、瑞典、德国、日本等十七个国家先后在烟台山设立领事馆(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目前保存完好)、洋行等办事机构。烟台的开埠及中国其他口岸的开放加速了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资本经济和新式航运的发展,烟台,随之成为北方沿海重要的商业中心。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商贾云集烟台。在给亲友挑选称心的伴手礼时,将凸显中华女性曲线美的中华旗袍,当成不二之选。各国使领馆的眷属也成为中华旗袍忠实的追随者,在中华旗袍的发展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烟台的马路、码头、商行中,中华旗袍与洋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当时一道独有的靓丽风景。

随着殖民主义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口岸被迫开放,商贸的往来使中华旗袍逐步进入上海的十里洋场和艺人圈或娱乐圈(当时称为戏子),后来逐渐被大众百姓所热爱,进而成为了全国那个时代的主流服装。


交融:红帮裁缝的无心插柳

中华旗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红帮裁缝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这段时期国人的服装开始在峨冠博带的袍服制演变为轻便实用的西式元素。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裁缝群体,他们顺应历史潮流,突破传统模式,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这便是宁波"红帮裁缝"。

19世纪末起宁波人在上海滩开设了420多家西服店。由于服装制作行业有季节性,开春之后是淡季,很多在上海的红帮裁缝会到烟台、青岛、大连的外国船上做工,从春天一直干到中秋之后才回上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将自己独到的西服制作技艺传递到中华各地,另一方面也兼收并蓄,刻苦钻研其他的服饰流派。中华旗袍这种服饰形式和制作技艺也很自然的被红帮裁缝学习借鉴。商贾带回了成衣,红帮裁缝则带回了技术。两条线索最终在上海胜利会师,并经红帮裁缝的巧手改造,使其更适合江南女子娇小的体格,进而更加流行。

民族:中华旗袍终大成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先驱,也是一位倡新风、除陋习,移风易俗的先行者。辛亥革命成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以期将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到一起。”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

孙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应当有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服饰。关于“易服”孙中山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并亲自设计改良了“中山装”作为代表民族精神的男装。

孙中山虽未直接参与女装的改良,但其”易服“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旗袍因符合”易服“的理念,并且能彰显中华女性独立、进步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气节,逐渐成为当时女性着装的首选。。据称,,她乘坐的‘华航’大型波音客机里装有99箱私人衣物。其中有50箱子里装着她喜欢得如醉如痴的中华旗袍。,再到宋氏三姐妹,在她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华旗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929年,“中华旗袍”被民国政府规定为“国服”。至此,“中华旗袍”在中华服饰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被完全确立了下来。

所以说“中华旗袍”起源于烟台,至今仍然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讲述着烟台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此文章已经发表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服饰》。

来源于网络







联系电话:

卢   芳    13009095527   

悠   然    18903445789

宋利利   13643585575

张建荣   13111081918

孙    英   13810117579

定制服装请联系:    李建丽  13503541582

                               周   周  15234177862


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中路万象新天二区213号楼2单元802

电话:+86(国际拨号)

         010—65726981

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山西分会地址

太原市杏花岭区旱西门街观湖大厦D603,C605.

电话:+86(国际拨号)   

          0351—3538004



了解更多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搜索“旗袍集结号”(QP3538042),关注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旗袍集结号微信公众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