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历程 > 天籁之战S01E04 我们未必听得懂音乐,但我们听得懂故事

天籁之战S01E04 我们未必听得懂音乐,但我们听得懂故事

  • 发布时间:2022-06-27 02:02:43

这一次天籁之战最大的爆点莫过于上场的四位歌手折了三位,但这样的结果折射出的并不是歌手们的无能,而是听众、专业歌手、素人歌手之间的某种奇妙的关系。

华晨宇vs赵宥乔
我们被宏大叙事震慑,却忽略音乐美感的缺失
就拿华晨宇和赵宥乔的对战来说,前者选到了《老鼠爱大米》这种歌,和《我的滑板鞋》不同,《老鼠爱大米》的走红没有任何隐含生命力可言,有的只是口水旋律编织出的恶俗趣味。华晨宇的改编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混搭了乡村爵士和各种即兴与高音力图发掘出原曲新的生命力,但烂衣裳终究还是只落了个不过不失。(华晨宇的演唱已经尽力,努力抬笑肌软化声音让位置靠前音色俏皮,但已经固化的唱歌方法还是没有达到松弛的演唱效果,使得整体还是略显僵硬)。

 
赵宥乔呢?说实话她的演唱是有问题的,她第一段的弱声律动奇怪(那些突兀的“Woo~”根本没处理平滑),进入到副歌,低喉位音色很吓人却几乎没有审美价值。但她赢在哪里?赢在她宏大叙事的刺激。现场听众会被她强烈的反差与张力“震慑”,但这种“震慑”背后主导的价值是源自“音乐”或者“歌唱”吗?歌曲的演绎完全被她哗众取宠的“声效”掩盖了,以至于若是回头听音频我甚至没有办法不皱眉头完整播放。但我们对宏大的刺激却有着天生的敬畏,但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制作人都能听出这歌唱毫无唱片价值可言。她充其量是个削弱版的好声音学员刘悦。
 
但是,《老鼠爱大米》的故事哪怕华晨宇已经试图讲述得圆满,却因为原曲的贫瘠而依旧无能为力,被缺少逻辑与美感的震慑音效打败了。

曹格vs高心远
音乐与故事性
这就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背景惯性。这期巧就巧在三位落败的歌手都选了爵士、雷鬼一类感觉上慵懒、轻佻的曲风来重构原曲,结果都被KTV一般的对手打败了。这些曲风较少出现在抒情歌盛行的华语乐坛,且各种滑音与不那么平整的东西带来的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偏见。但若我们换一个美国年轻人来聆听这些作品,他们从小到大对节奏音乐浸淫带来的敏感性很可能会让他觉得那些抒情歌无聊得让人想睡,反而转向元素构造更加精巧的歌手们的演绎。
 
但曹格的改编中,他关注的音乐却缺少内容线索,换句话说,缺少故事性。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妨把曹格的《爱的初体验》和李玟在“我是歌手”的版本做个对比。曹格的版本在演绎上的要求并不低,声音的把握也很不错,但确实没有带给原曲新的灵魂,改编的逻辑几乎可以归为“想唱唱爵士”。但李玟的布局在三段式编曲的背后有着完整的推进逻辑和故事性,让原曲变成了一首起承转合完整的十八岁青春悼歌。从而曹格被一个唱功完全不如他的人唱着他的Superwoman打败,李玟则在一一众高手中拔得头筹。
杨坤vs黄恺
关于声音形象
杨坤败给黄恺,原因比起曹格还要复杂一些。
 
杨坤用雷鬼重构的《模特》是新颖的,却暴露了他声音角色的问题。杨坤的声音角色一直不主流,听起来不那么阳光、不那么大气,当这一切被放进了雷鬼曲风里,这声音角色中的阴暗面进一步扩大了。虽然他感觉把握得很不错,却一来没有原曲之深情颓然,二来慵懒得不知所谓。
 
反观黄恺,他的声音角色就很明显——一个深情而充满男性味道的角色,像弱版张宇。但这个角色是已经被唱片市场检验过屡试不爽颇具群众基础的角色,因而哪怕他的演唱亮点缺缺,但在给听众的感觉上还是胜过了明明在音乐性上更加优秀的杨坤。
莫文蔚vs苏诗丁
意象与故事的胜利
唯一胜出的莫文蔚,赢在了哪里?
 
说实话,这是她的演唱最粗糙、最暴露短板的一次。但以“天籁之战”的投票赛制,重要的是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最富冲击力的瞬间、让人按下投票键的那些瞬间,她是否成功地表达出来了。
 
莫文蔚没有大片华丽的高音,编曲赵兆极度聪明地用了The Cranberries式的英伦摇滚来主导这个版本,基本上编曲就是王菲翻唱过的Dreams的翻版。在曲风上这首歌不像爵士和雷鬼,已经被王菲等人为华语听众教育过多次了,整体阳光开阔的前进感与对“最亮的星”的追求的主题意境暗合,有着强烈的化学作用。所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莫文蔚唱出改自Dreams里的那段吟唱时,仿佛星光穿破云层,听众很难不被里面那股原始的冲动打动。
 
但苏诗丁输在了哪里?
 
苏诗丁的唱功是很不错的,但是仅限于选秀的标准。她的《痛快的哀艳》是精彩的,但那是她擅长的戏剧性营造和《痛快的哀艳》不寻常的写作带来的加成效果,大家被那宏大的气势和黑暗诡谲的氛围震撼。但到了作曲正常得多的《千年之恋》,苏诗丁就沦为了一个高音炫技机器,却怎么也推不出层次,某种意义上甚至凸显了她在平淡的部分宛如谢雨欣一般的路人音色。大歌易唱因为完成作品本身就足够具有说服力,但到了特征没那么突出的作品里,真正音乐上的功力就会一览无遗。
所谓故事,无非人性
我们是没有办法强行改变听众的欣赏习惯的,因为我们谁也没办法站在上帝视角去指点大众的是非。我们也许对节奏不敏感,对音乐性不敏感,导致了几位在音乐性上精雕细琢的歌手都惨遭滑铁卢,但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
 
因为我们发现,至少,听众还关注音乐背后深层的故事与意象逻辑。脱离了这一点,无论是高音的逆天叠加,还是曲风的千回百转,都只不过是“音效”,音乐带给我们的东西理应远超这种感官刺激。若是把这比喻成一出戏,导演的布局、编剧的讲述、演员的演绎都缺一不可。若是哪一项产生了违和感,一般听众从来不会因为那些酸味乐评人关注的“难度”“音乐性”而手下留情。
 

流行音乐从来离不开听众。他们从来不是枷锁,他们从来都是土壤。“天籁之战”有趣的点在于,素人与歌手对音乐的认知是有着显著的不同的,但是却面临着同样一批听众,在舞台上,用作品探知着创作的界限,用歌手探知着演绎的界限,归根结底,我们探知着音乐的界限、审美的界限,最终让我们消弭那些一叶障目的鸿沟。


关注我们

微博:MEWsic

微信:rayofmusic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