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历程 > 你爸妈都会哼他写的歌,他承包了一个时代的眼球!

你爸妈都会哼他写的歌,他承包了一个时代的眼球!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本文发于香港电影公众号(hkmovie)。


之前写配乐本来早就应该写顾嘉辉,他的创作和地位摆在那,跟河床似的托着香港电影二三十年的涌流,却犹豫了很久,因为他确实没什么好写的,写什么呢?


完人一个,只有作品没有八卦。 



论作品,他把咱们上两辈观众的耳朵磨到长茧,浪奔~浪流~万水千山总是情,你看,一不小心记忆还串了;论性情,他不像老搭档黄霑那样流连风花雪月,黄霑是夜总会常客。


据传倪匡之子倪震第一次去夜总会就是黄霑带去的,一排妞排开选,按兄弟情谊,黄霑早该带顾嘉辉去夜总会来个二王一后了,但顾嘉辉一生零绯闻,典型的君子做派。 



就连他的晚辈音乐人徐日勤也说「我这辈子没看见他跟人发过脾气,顶多就是语气重了点,也不带脏字」,徐日勤是在湾仔一家叫仙掌的夜总会里认识顾嘉辉的。


但顾嘉辉不是去那儿游龙戏凤,他当时是湾仔仙掌夜总会的领班乐队中的乐手,也就是在夜总会里,弹琴的顾嘉辉被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校长相中并邀请去伯克利深造。


(加州伯克利音乐学院)

1961年,顾嘉辉就在邵逸夫的资助下到美国深造。

1967年,他当上了无线电视台的音乐总监,6年后,他为电视剧《烟雨蒙蒙》写了第一首粤语电视剧主题曲,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之后几乎每一首歌曲都在一代人的耳根烙上印子,这几乎是如有神助,从《唐山大兄》写的旋律开始他就跟李小龙的电影数次合力,再为《上海滩》谱写的浪奔浪流开始,再到《英雄本色》的经典旋律,配上那几句经典台词,更不用提那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简直就是一个字:实在是太经典了! 




到了90年代,他基本就退了,把舞台留给新人,办了几场荣休演唱会,来捧场的可想而知,都是腕儿,。


今年2017的金像奖终生成就就也实至名归的钦定了他:金像奖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拿终生成就奖!



(左顾嘉辉右董伯)

顾嘉辉先生为人低调,相信不好说什么另请高明,最好上台念两句诗:苟逢粤语中兴时,安有大韵传后世。

回望1970年代,尤其在那个粤语本土流行文化刚刚兴起的时候,顾嘉辉跟许冠杰一样,撑起了粤语流行的龙脉,让人见识了流行的力量。但他们俩又压根不一样,这点我会在后面详述。



经典是风格,却不是结果。

与其说经典是一种总结,倒不如说经典是一种风格,许冠杰的经典是建立在粤语俚语和英国乡村音乐之上的,而顾嘉辉的经典是建立在西方的歌剧音乐结构之上的,也建立在爵士乐的即兴之上(伯克利学院60年代的教学中心仍是爵士乐),旋律的结构也简单而明朗。这也就难怪谁都可以轻易哼出他的经典作品,例如《上海滩》,例如《小李飞刀》,哪怕会偶尔忘词,也肯定不会忘了旋律。

这是一种最难的活计,就好像李宗盛说「简单而抓人的旋律」,简直就是在说「用最简单的情节写出最动人的小说」,真是又传统又难。 

纵观他整个创作生涯,他的创作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作曲结构与爵士乐的变奏方式之上,我们可以试听一下《The dragon’s legend》,,变奏亦十分丰富,从最开始的恢弘高亢,到轻松调皮,很即兴的变化。 





于是,顾嘉辉一方面绽放才华,一方面也沾了时代的光,让他有机会搭着粤语文化的快船,将经典载入流行。


那个时代的香港乃至东南亚市场正需要流行指标,而经典的风格正是那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那也可以称为「主题曲时代」,这已经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工业所能承受的了,当时离香港摆脱罐头音乐还有十几年。

一部电影电视剧配一首主题曲,往往相得益彰一起火,最典型的就是《上海滩》火了,周润发赵雅芝火了,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也一起火了。


电影《半斤八两》和主题曲《半斤八两》不也如此么?

这几乎是一个『主题曲时代』,也正是有了这个时代打下的底子,观众才会慢慢学会去接受后来有结构性有变调的电影原声带概念,时代就是这么一步步进的,而顾嘉辉幸运的踩在了第一步。

辉哥教你什么叫流行。

什么叫流行?《狮子山下》、《上海滩》、《当年情》、《小李飞刀》、《书剑恩仇录》、《无敌最是寂寞》、《万水千山总是情》、《千王之王》、《世间始终你好》、《铁血丹心》、《蝶变》、《誓要入刀山》…….好了好了你代表作最多行了吧首首都是行了吧,再举例下去我特么打字都手抽筋了。 



这些歌,你可能会听你爸妈在家里做饭或者打麻将时哼起。 

要说顾嘉辉给香港电影打了底子,可不只是说他之前的创作匹配了时代辉煌,且看现在的许多电影也时不时会拿这些歌来隔时空辉映,例如讲兄弟情的《扫毒》的《誓要入刀山》,再例如《美人鱼》里的《世间始终你好》,再再例如《窃听风云3》里的《与你痴痴爱在》。


顾嘉辉留下的,恐怕是一份人类的普世情愫,这份情愫什么年代拿出来都不逊色,隔了多年仍能让我们共鸣,只要声音绕梁。 





这可是真流行,不是一时半会的跳梁弄丑,流行是顾嘉辉所说的:「流行曲虽然是流行一时的歌曲。流行一时并不表示无艺术价值,有些流行曲不单止有很浓的艺术性,其音乐的复杂程度,比好些艺术歌曲还要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华语电影催生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少了,现如今大都是一些应景的音乐,或者为了宣传而作的音乐,完全可以分开听,跟剧情也没啥关系。

好比前阵子《使徒行者》片尾响起的《Here we are》,我实在不知道这两者有何关系(各自的水平暂不论)。反观《七月与安生》的主题曲《it's not a crime》,就很切题。

如果观众可以把主题曲和电影当做两码事却一点不碍事,实在是一大憾事。



像《当年情》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作品反而显得太难得了,整个旋律贯穿整部《英雄本色》,吴宇森的英雄主义变成顾嘉辉的旋律里的惺惺相惜。


正如电影的英文名《a better tomorrow》所昭示的,影片的风貌也许是英雄耍帅,但核心精神却是兄弟情里的悔恨与不悔,顾嘉辉一开始就洞察了这一点。


(下一句自己接)


在小马哥叼着牙签看假钞印出来时,在小马哥烧着美金点烟时,在小马哥落魄重逢宋子豪时,不断响起,却从不膈应,甚至当最后小马哥接受不了宋子豪的改过自新而爆发时,也没有给人重复多余的感觉。


这大概就是「流行」二字最体面的意思吧。


反认他乡作故乡

顾嘉辉的流行是时代层面的,不是流行排行榜层面的,他的音乐自然除了影视音乐,除了《万水千山总是情》,更有《狮子山下》和《勇敢的中国人》这样的城市家国情感歌曲。


但就是这样一个给香港电影文化铺了康庄大道的人,他自己对「主题曲现象」的看法却很独特,不怀念且批判:

「粤语流行曲主要由於电视剧的主题曲带动而红起来,电视剧是它的营养,不过,也是它的毒药。一般的主题曲都因为要迁就剧情而随时更改,引致每首歌曲都非常『雷同化』,除了节奏外,歌词总离不开无奈的情感和不落实的内容,这样的氾滥下去,滥竽充数的作品就会把水准都拉了下去。」

这不是一个长者的批判,也不是一个乐坛大拿的反思,如果你站在香港60年代,会发现其实这才是他最真实的视角。




60年代,那是披头士横行的年代,是爵士乐尚能跟摇滚乐对垒流行排行榜的年代。但在香港,也是黄梅调电影横行的年代,以李翰祥为代表的一大波从大陆来到香港的知识分子带来的民国余音不断绕梁。 



在这样东西风一起吹的文化氛围中,发型朝哪边倒是个问题。而顾嘉辉这样一个夜总会乐队的领班在中西流行文化的夹击下,一直信奉的却是西方的古典正宗,那种歌剧式的情感。 

一横向比较就明白了,其实他从《龙在江湖》到《小李飞刀》再到《英雄本色》,那些紧贴剧情的旋律或深沉或高亢,但音乐里的情感从来都是如歌剧般恢弘;坦白说,这跟许冠杰的俚语文化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再坦白点说,顾嘉辉在70年代的粤语文化语境中,几乎就是一个外来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外来的文化触角,刺中了70年代粤语文化中兴时的空白,又恰好遇上黄霑这种李白作风的词人,以及罗文这样粤曲唱腔的歌者,正好360度无死角的满足了港人文化方面的自信需求,同时又拔高了当年的香港文化自产。

顾嘉辉的存在,和许冠杰的存在,可以说是两极,却形成一个杠杆,有人激活本地,有人带来先进。

等到胡伟立用国风浇灌这片田地,还要十几年后,辉煌陆续有来。



顾嘉辉后来坦言最早一度并不看好粤语作为流行文化的发力点,他觉得粤语词有先天缺陷,没法很好地融入音乐,但后来没想到粤语的爆发力和文化侵略性那么强。


这话也许在一些粤语文化死忠粉看来有些刺耳,但时代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某地文化的兴起者,也许往往是外来者,鲁迅就是国人中的最怪异类,时至今时今日仍是。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广州出生,却深受西方乐理熏陶的人,跟东方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正面的撞击,给东方观众来个措手不及,擦出了维港的满天烟花。



顾嘉辉先生仍健在,胡伟立先生已移居多伦多,而张国荣罗文黄霑斯人已去,而我听着《当年情》,觉得这些事怎么都跟梦似的。




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投 稿

ilovehkmovie@163.com


朴素的打赏一下吧


新 浪 微 博 关 注:hkmovie 

B站:三婶看电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