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走 彝族漆器:流动的盛宴

行走 彝族漆器:流动的盛宴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乘坐绿皮火车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吉伍家古老华丽的彝族漆器,如同山中摇曳着鲜花的小溪,顺着铁轨,缓慢而灵动地流淌出来,打开一扇记忆的窗户。





彝族漆器。


属于吉伍家的漆器


  吉伍家属于喜德县的大家支。由传统部落社会延伸过来的家支,在彝族社会仍扮演重要的角色,类似于汉族的宗族。一门手艺通常在家支内世代相传,如银饰世家勒古家族、 毕摩世家吉克家族……漆器,属于吉伍家,传到吉伍巫且已经16代了。

  彝族漆器为外界所知,竟是因一个美国人类学者斯蒂文·郝瑞深入喜德县的洛嘎村进行田野调查。那时,洛嘎村是现今喜德县阿普行政村中的3个自然村之一。郝瑞在洛嘎村目睹了漆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并详细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对漆器考究的重要来源。

  生于1953年的吉伍巫且,是彝族漆器技艺制作的国家级传承人,他的父亲、祖父都在阿普村做了一辈子的漆匠。上世纪50年代,,牲畜和家禽是一家人最重要的财产。但即便是再贫困的人家里,也有一两件漆器的餐具,可能是全家唯一算得上家具的东西。有朋自远方来,必烹羊宰牛,用华丽的餐具呈给客人,这是生活的尊严。

  制作漆器是吉伍家重要的生计。父亲吉伍里坡不知道读书有何用,吉伍巫且没有上过学,8岁的时候,开始在家里学艺,12岁便是能手了。



制作彝族漆器的工具。


  每年七、八月,父亲便带着吉伍巫且在烈日下作画。从简单的山水纹,再到更复杂的神话传说。他们的脑子里,有一个彝族的图库,无需文字记载,落笔分毫不差。

  1988年,吉伍里坡去世了,他没能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喜德民族餐具厂的厂长,成为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把深山里的彝族漆器,带到20多个国家。

彝族“活着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吉伍巫且离开了阿普村,到县城定居,在村里,他算是非常有本事的人。

  外光明大道上,有一栋窄仄的5层小楼,那是吉伍巫且的“工厂”,也是他的家。

  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的绘制,传统的漆器制作流程共有40道工序,繁琐而奢侈。

  匠人对完整有着严苛的规定,漆器的原胚是从整块木材中手工旋挖出来的。树龄七八年以上的高山紫荆花木、杜鹃花木,主要用来做木勺、碗等小件。汤盆、桌椅等大件,则需三四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桦槁木,一整棵大树的木料,最理想的状态也只够旋挖四个汤盆。木料不能曝晒,上世纪60年代,吉伍巫且们从山上背下木料,只能放在地窖里阴干,如遇下雨,可能需要好几个月。

  原胚制好后便是上漆。漆树是山上野生的,古法的漆液需要自己上山采割。乳白色的新鲜汁液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便成了黑色的底漆。彝族所有漆器都以黑色打底,底色要上3层,每上一层都要等上一层颜色彻底风干。原色的漆调入黄色、红色矿石颜料后用于绘图。调漆的配方是祖传的,不为外人透露。



工匠正在绘制彝族漆器的图案。


  每年7至9月,是吉伍巫且最忙的时候,他要连续70天争分夺秒地绘制图案。只有这三个月,温度和湿度适合漆液融化、上色。

  传统漆器绘好后,要放到地窖里阴干。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地窖了,吉伍巫且换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在阴干房里,将大盆覆盖于刚漆好的漆器上,隔三差五洒水,保持湿度。要点在于,全程要避免灰尘,且不能见光。

  纯粹的土漆完全干透要3年,时间少一天效果都不会好。

  工艺固然珍贵,但更为迷人的,也许是其背后古老神秘的文化。漆器只有红、黄、黑三种颜色,代表着彝族崇拜的事物。人类学者认为,人对他所知道的、最善良最高尚的东西,必然怀有神圣的敬意。彝族人崇尚黑,黑色是土地的深沉,社会阶层以“黑彝”为贵 ,“白彝”为卑;火带来光明和温暖,每年的火把节是凉山州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的红色,也理所当然成为漆器的颜色之一;在人类自然崇拜的历史上,凡人唯有仰望才能看到的太阳,一直是重要的信仰,彝族也不例外,三原色中的黄色,便象征太阳的光辉。

  漆器上那些用抽样的线条勾勒、交织而成的,神秘图腾般的纹样,令人眼花缭乱,颇为震撼。彝族人崇拜山和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从古代沿袭下来有祭祀山神和祭星等活动,这些风俗被形象地描绘到漆器上。此外,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漆器纹样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日、月、花、鸟等元素,通过纹路、色彩的组合形成图案,出现在漆器上。

  中国大漆的历史悠久,与福州脱胎漆、北京雕漆等相比,单从工艺论,彝族漆器未免相形见绌。吉伍巫且也习惯自称“土漆”。然而,在没有文物出土的凉山地区,古老神秘的漆器,无疑成为彝族“活着的历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丛蓉 制作/彭凤平





长按二维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