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 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征

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征

  • 发布时间:2020-11-26 21:09:17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蒙古秘史》称作“不里牙剔”。他们一直在贝加尔湖一带森林里、草原上从事畜牧和狩猎生产。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部分布里亚特蒙古人,于1922年定居于此。呼伦贝尔大草原夏季短,冬季漫长且寒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拼搏精神。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为右衽、立领、下摆宽大不开叉,这是他们适应牧马骑射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结果,也是适应自然、认知自然的结果。作为布里亚特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直到现在,布里亚特服饰依然具有代代相传的顽强的生命力。

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在构成上有帽子、袍子、腰带、配饰、靴子等。因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分工及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按性别分有男装、女装;按季节分有单袍、夹袍、棉袍、羔皮袍;按穿着场合分有婚礼服饰、平时常服、节日盛装、丧葬服饰;按社会结构分有宗教装、牧民装、舞蹈装等。这些服饰通过质地、色彩、图案、款式等元素而各放光彩。

帽子

布里亚特人的帽子根据性别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基本上分为冬季戴的红缨角帽和夏季戴的尤登帽两种。

1.尖顶红缨角帽

布里亚特蒙古族男女在冬季一般戴传统的尖顶红缨角帽。在他们的观念中,红缨角帽象征着部族和个体的兴旺。整个帽子呈圆锥形,帽高15厘米,帽径19厘米,红缨约20厘米,由红丝线捻和而成。布里亚特蒙古人为了纪念和尊重部族联盟,以帽顶象征太阳,以帽缨象征阳光。帽子缝有11道横线,代表布里亚特11个父系氏族的姓氏,这11个姓氏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横道缝线不正,则认为这种帽子没有氏族象征而拒绝戴之。帽边和帽耳里是羔皮和水獭、猞猁等贵重皮毛,以俄罗斯的猞猁皮为上乘。毛边的挺直象征勇敢的战士,尖顶指向天空,则是为了表达对天空的敬意。

2.尤登帽

一般春、夏、秋季节,牧民们喜欢戴尤登帽,此帽不分男女均可用于遮风挡雨。由薄呢子做成,适性别、天气情况和具体劳作可以折叠多种形状戴于头上。女子戴尤登帽时,必须将帽子的帽绳向后系;男子的佩戴方式没有什么严格规定,根据天气(刮风、晴天、下雨)、具体劳作等内容折叠出多种不同的形状,适应草原多变的气候状况方便实用。

二、蒙古袍

1.男袍

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男袍整体肥而长,无开衩装饰,系色彩鲜艳的绸缎腰带,宽且靠下,以上提袍为美。布里亚特男袍一般用青、蓝、紫色绸缎做面儿,前襟用红色、黑色和蓝色三块锦条镶边。其中蓝色代表蓝天,黑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火,在红色锦条里缝进三条公骆驼鬃毛作为心脉,震慑邪恶。这简单的三色,既体现了布里亚特蒙古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文化内涵,又体现了原始的遗存。这种由红、黑、蓝三色组成的蒙古袍前襟,布里亚特语叫“恩格勒”,儿童(不分男女)和男子穿有恩格勒的袍子。一般情况,有“恩格勒”的袍子是节日盛装,无“恩格勒”的是平时生产生活服装。此外,布里亚特蒙古人夏天出去放牧时穿毛呢缝制的雨衣,叫“楚巴”(雨衣),这种衣服晴天可以防蚊虫叮咬,雨天可做雨衣,防潮御寒,比较适合草原多变的天气。冬天穿的袍子多为羔羊皮袍,保暖御寒。为了更加保暖,阻止风从前襟钻入,在袍子外面套一件坎肩,蒙古语叫“胡日莫”,有呢子的,也有毡子的。坎肩的袖长要短于胳膊大臂的长度,这是为了方便手持套马杆,长了不利于劳动。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服装的这些实用功能在逐渐退化,审美功能和符号功能在逐渐加强。

2.女袍

布里亚特女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四套服饰:第一套是出生到十多岁穿不扎腰带的衣服,与男童服饰相同;第二套是十几岁开始到结婚前穿姑娘袍,蒙古语叫“巴斯甘”(未婚姑娘);第三套是“哈马甘”(已婚女性),即已婚妇女服饰;第四套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穿的简单宽大袍子,方便老人活动。这几次换装与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人生礼仪和宗教信仰均有重要关系。巴斯甘穿溜肩式长袍,肩部不起肩不打褶,上身和袖子贴身,腰部有大褶,下摆似裙肥大,镶10厘米宽的黑绒边,同上身相接处的掐褶用彩色锦条覆盖。袍子下摆的黑色绒边衬托袍身大面积鲜艳的色彩,既体现了姑娘们的青春活力,又表达了年轻姑娘的羞涩,是布里亚特人内敛外放的性格体现。布里亚特姑娘不穿坎肩,按照古代习俗梳成810条发辫,散垂于背后和两肩。她们喜欢戴用珊瑚、琥珀、珍珠串成的额箍,蒙古语叫“塔图尔”,在其左右两边顺鬓角下垂金银装饰环,并在胸前戴银质配饰及存放的小盒。

哈马甘身着肩部起肩打褶、外套有坎肩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明显标志。在布里亚特婚礼上,新娘由男方家人接到新房内,为新娘梳头换装,将发式改为垂在胸前的两条辫子,并戴新娘头饰,脱掉姑娘的溜肩长袍,换上起肩打褶的媳妇袍。经过这个隆重的换装仪式,新娘由未婚姑娘变为已婚女性。哈马甘的长袍在肘、肩、腰围等主要部位有特殊的分割工艺,使得整个袍子线条更加流畅,衬托出女性柔美的身姿。这种分割式长袍除去下身裙摆部分共有7个裁片,是为了纪念布里亚特蒙古历史上的女英雄巴拉金皇后。,率领所属图门与入侵者进行了殊死搏斗。由于寡不敌众,巴拉金皇后落入敌人手里。在刑场上她坚贞不屈,凶狠的敌人对她施行了分肢刑罚,残酷地杀害了她。布里亚特妇女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依据巴拉金被肢解的部位将自己的长袍的主要关节部位进行分割缝制,这种分割款式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流传至今。

靴子

布里亚特蒙古人不论男女,夏天一般穿黑色牛皮靴,冬天穿白色布底的小翘尖牛皮靴。其中,后者的做法及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布里亚特翘尖牛皮靴的制作比较复杂,需要耐心和细心。靴底似船型,略微向上翘,这样有利于保护草地。靴头是尖的,便于在草地中行走。从中可以看出布里亚特蒙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热爱自然、保护草原的生态观念。

布里亚特翘尖牛皮靴由靴底、靴面、靴后帮和靴筒组成,这几部分都独立成型,分别制作,用牛蹄筋将分散的部分缝合在一起,最后再进行缝制花纹和镶彩虹边等装饰。布里亚特靴子最重要的是靴底,靴底的好坏决定了靴子的漂亮与否。靴底的制作大概分四道工序:第一道工序,靴底由三层毡子组成,用骆驼前胸的毛——布里亚特蒙古语称“照格德日”搓成的线纳鞋底,使毡子挺实;第二道工序,用烙铁将整个靴底烙平;第三道工序,用羊脾脏内的粘液将白色纯棉布粘到靴底的边上,反复粘三层,接着再用白色纯棉布粘两层,作为靴底边的最外层;第四道工序,用骆驼毛搓成的线在距靴底边2-3毫米的地方细细地纳一圈,将靴底的翘曲度纳出来。靴底太翘不好看,太平也不好看,需要做鞋人的技巧和经验。基本原理是利用三层毡子的松紧程度来形成翘曲,里面的毡子最紧,外面的松些。靴面和靴筒的制作比靴底简单很多,用皮子剪出靴面和靴筒的裁片,左右对称各两片。靴子后帮的主要功能为保护脚踝,其形状近似半圆形,非常坚硬,由毡子、棉布、羊皮组成。这样的后帮设计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舒服,实用。靴底、靴面、靴筒都做好了,接下来是将这些分散的皮片用牛蹄筋缝起来。靴筒在连接的时候要用染成绿色的山羊皮(用矿物颜料加酒和胆汁调和而成,不掉色)对折呈宽约0.5毫米的皮条,夹在两片靴筒之间,用牛蹄筋缝合。靴底再缝上一块牛皮,防滑、保护靴底、结实耐用。至此,布里亚特靴子的基本形状已经做好,剩下的工序是按照布里亚特人的审美和信仰,给靴子缝制花纹和镶边。所有的装饰纹样都由真丝线缝制,结实耐用且颜色鲜艳。靴子上的装饰色彩以红、绿、白为主,以此代表彩虹。这些色彩在黑色靴面的衬托下,即跳跃又和谐。最富于变化的是靴后帮上面的花纹,大多为云纹、花草纹、符号及抽象的几何纹样,左右对称地分布在靴后帮的两侧。这些都体现了人对情感的重视和对信仰的虔诚,体现了自然界的事物向审美意象的转化。

完成这些工序,一双精美的布里亚特靴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真材实料加上纯手工制作,一双靴子甚至可以穿一辈子。

结语

布里亚特服饰别具特色,样式美观大方,其服饰的艺术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缝制技术令人们发出由衷的赞叹。服饰的创造与传承以符号为媒介,既是功能符号又是艺术符号。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以其内在的和外显的象征寓意展示了其作为性别、年龄、婚否、社会地位等符号的文化意义,它的生成、积淀、延续与布里亚特蒙古人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如宗教信仰、历史发展、艺术思维、技术水平等的发展息息相关。布里亚特服饰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中逐渐形成的,是适应自然、认知自然的结果。布里亚特蒙古人一直坚守着、传承着游牧文化。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是草原人对自然、社会及其发展的认知态度的集中映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是草原上游牧民族所创造的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令世人惊叹不已。

参考文献:

[1]包路芳.《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文化》《内蒙古大学艺 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卷第2.

[2]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3]苏婷玲.《布里亚特蒙古族妇女头饰调查》《内蒙古文 物考古》,2005年第2.

[4]唐宇冰等.《女性服饰文化与形象设计》,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范铁明,李立立,贾慧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与图 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