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 经典的琴箫合奏的《平沙落雁》

经典的琴箫合奏的《平沙落雁》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曲目: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时长:06:41/ 古琴:张子谦 萧:戴树红



张子谦


张子谦(1899—1991)名益昌,字子谦。祖籍仪征。中国着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与查阜西、彭祉卿统称“浦东三杰”。曾经师从孙绍陶,民国年间加入孙绍陶、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人创建的广陵琴社。1956年调往上海民族乐团,任古琴演奏家。演奏风格清丽委婉,节奏跌宕,因善弹《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喜收弟子,其中李凤云、龚一、成公亮、戴晓莲等在琴坛影响较大。曾与人合着《古琴初阶》一书。


张子谦1899年10月3日出生于古城扬州东关街的一个殷实繁华的大家庭中。早在七、八岁时,张子谦便遭遇父亡母丧,从此由伯父、叔父、姑母以及两个姐姐抚养长大。张子谦自幼聪颖好学,并独具音乐天赋。1911年,学琴于孙绍陶。


30年代初,张子谦到上海浦东公茂盐栈任职,在担当16年分站主任的期间,他结交了查阜西、彭祉卿两位,世称“浦东三杰”。对于张子谦的演奏风格,北京琴家谢孝苹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张子谦演奏风格清新委婉,节奏明快中跌荡时出,指法上不避偏锋,右手有时疾进至七八徽间,几与左手相遇在毫发间,将广陵派的独特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1936年,张子谦与査阜西、彭祉卿等人在苏州创立了着名的“今虞琴社”。1956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张子谦成了新中国第一位职业古琴演奏家。


张子谦一直持“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的观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子谦就向查阜西、彭祉卿分别学习过《潇湘水云》和《渔歌》。20世纪60年代初,当他随上海民族乐团晋京演出的时候,又特地再向查阜西系统地学习了《潇湘水云》,张子谦不仅自己博访周咨,虚心求教,而且也鼓励学生们广泛汲取。他认为,琴派的形成同古代交通不发达有关。故“言琴派者”,“概以地分”。而今交通便捷,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了古琴界整体水平的提高,应不分流派,不分门户,不分长幼,不分“专业”、“业余”,能者为师。


1980年,今虞琴社复社,张子谦出任社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于耄耋之年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和上海音协理事,并被上海音乐学院再度聘请执教古琴。1984年,他不顾年迈体弱,不辞舟车劳顿,欣然应邀回故乡扬州参加广陵琴社复社典礼,并受聘为名誉社长。同年,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聘他为特约研究员。之后,又为他组织录音录像,保存了弥足珍贵的古琴艺术资料。


,培养了一批海内外有影响的古琴家,如龚一、成公亮、李禹贤、戴晓莲等人皆出自他的门下。此外,北京的谢孝苹、陈长龄与河南的丁承运等当代古琴名家亦多次请教张子谦。


1988年,因年事太高,需人照应,张子谦移居天津他长子张家镇家中,安度晚年。抵津后的第二天,即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讲师李凤云成为其 “关门弟子”。


张子谦打谱有《长清》、《秋鸿》、《华胥引》(古琴曲)等近20首琴曲,并移植了《白毛女》、《南泥湾》等曲。


张子谦撰有《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今虞琴刊》,1937年,今虞琴社编印),《广陵琴派的沿革和特点》、《发掘琴曲<长清>的新得》(《琴论缀新》第1、3集,1962、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七弦琴谱沿革及发展》(《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七弦琴考源》(《上海音讯》1982年第4期)、《琴曲悠悠怀念--听创作琴曲<梅园吟>》(《今虞琴讯》1992年第5期,今虞琴社编)、《古琴初阶》(与査阜西、沈草农合编,1961年,音乐出版社)、《操缦琐记》(2005,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录有《山中思友人》等多张唱片,其录音辑于《广陵琴韵》(1996年,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琴箫与白酒》(张子谦、戴树红琴箫合奏,九州音像出版社,2001年)


1991年1月5日,张子谦病逝于天津的家中。



戴树红


戴树红:亦名箫吟,别名琴痴。中国当代著名洞箫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笛子专业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今虞琴社理事(总务),并应聘为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技术顾问。


戴树红于20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院任教。曾师从国乐前辈金祖礼老先生学习江南丝竹名曲及昆曲道腔音乐,六十年代初加入今虞琴社,因受老一辈琴家的熏陶,对我国传统古典音乐造诣颇深。除从事笛子教学外,更精于洞箫的演奏,对振兴与弘扬洞箫演奏艺术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他曾深受人称“洞箫大王”孙裕德大师的默化,数十年来,对洞箫美声方面的探求,更有不凡的领悟。凡听过其演奏的人,无不赞叹不已。


他曾长期与我国古琴艺术大师、广陵派著名琴家张子谦老先生(已故),进行琴、箫合奏,是深受张老喜爱的知音。为了发掘整理蕴藏在古琴音乐里面的我国古代艺术花朵里的精华,他十年如一日地追随张老学琴,深入探微,充分领略琴之奥秘,将琴中那些妙不可言但又非常微弱的“信号”,通过洞箫的演奏恰如其分地“放大”,收到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妙处。1982年起他花了四年时间与当时年逾八旬高龄的张子谦老先生合作,在上海音乐学院音带制作部录制出版的古琴音乐专辑《龙翔操》,现已成为海内外琴友及民族音乐工作者所收藏的珍品。


— 知识与赏析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张老的“梅花三弄”,不同于我们常听的那首“梅花三弄”。古琴音乐流派多,谱子的版本更多。张老所弹是根据清代《蕉庵琴谱》打谱的广陵派琴曲,乐曲前半部分恬静安详,后半部分动荡不安,表现梅花迎风摇曳、坚韧不拔的性格。因其泛音主题在不同音位上出现了三次,故称“三弄”。清亮剔透的泛音与张老右手略带斜势的偏峰触弦所发出的浑厚按音、散音,跳动的泛音主题和抒情的发展乐段,使音乐充满活力。虽然古琴的音量远不及其他乐器,但它可以在自己特有的音量空间内,向人们展现她极其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在统一中求万变。乐曲尾声处,一个远关系转调,会使您觉得耳目一新。张老曾赋诗《咏梅》:“一树梅花手自栽,冰肌玉骨绝尘埃。今年嫩蕊何时放,不听琴声不肯开”。


- end -


了解更多古琴内容,欢迎关注我们。

如果您需要联系我们,请直接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互动,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韵》
琴茶舍

Tel:010-88240622

北京丰台区靛厂路52号西府兰庭北门


以上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众韵琴茶整理此文章目的在于方便学习与交流,如有问题请您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