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 乐声品性皆优雅,曲旨才品俱高远——洞箫名家宋景濂箫曲欣赏

乐声品性皆优雅,曲旨才品俱高远——洞箫名家宋景濂箫曲欣赏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宋景濂先生(1922~1994)出生在湖州埭溪镇上的一个音乐世家,在他漫漫人生风雨历程中,都是奉献给他深深依恋的洞箫事业。祖父精笛艺,父亲好吹笙,姑母、姑父喜弄琵琶和二胡。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得音乐熏陶。7岁时,他开始择学吹箫,从而迈出了长达六十多年艺术历程的第一步。

宋景濂先生与徐医华先生合奏

少年宋景濂有一段颇为传奇的学箫经历: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还在读初中的宋景濂像往常一样,端坐在湖州飞英塔下练箫。箫声引起了过路的湖州白雀山寺方丈宝丰的注意,于是就主动收他为徒,带入寺里悉心指教。宝丰原系清末翰林,乃博学广识之士,其箫笛技艺堪称精妙。宋老每每回忆起当时学艺时的情景,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先师的教导十分严格,嘱我早晨练笛,晚间习箫,每天两小时,一年四季不得中断。”又说:“为锻炼持箫的腕力,先师每次都要我在箫的末端悬上称砣,由几斤逐渐增加到一、二十斤。数九寒天,还要我顶着刺骨的冷风冰雪练习唇功和指功。”如此这般磨砺三年,少年宋景濂艺技大进,深得宝丰赞许。此后,他成了学生乐队的骨干,不断参加演出实践,手中一管洞箫一刻不曾停息,越吹越“听话”,越吹越“亲密”。


时至1956年,宋景濂进入浙江民间歌舞团(现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任民乐队队长,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名声日隆,广为人知。宋景濂的洞箫演奏,低音醇厚,高音漂逸,“花指”灵活,颤音绵密。他的“飞指”、“打音”,尤其是后孔的“打音”(颤音)极为流畅。他能用一管洞箫(六孔)熟练地吹奏各种“调法”。在庆祝党的“八大”演出时,,并在酒宴上拍着他的手臂说:“老宋啊,我们是中国人,要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搞好。外国的,总是人家的。我们是中国人!”总理的话,宛若一股暖流,一直激励着他为民族音乐奋力搏进。

1978年,杭州成立了江南丝竹研究组,他被推举为组长,从此更是潜心研究洞箫、琴箫的演奏。1982年,他与古琴家徐匡华先生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音乐专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省市电台及电视台,都曾为他录音录像,播放他演奏的箫曲。1983年,他应邀随中国丝竹表演艺术团赴香港演出,引起很大反响。香港听众和新闻媒体称他是“江南箫王”、“洞箫奇人”。

宋景濂先生病逝于1994年,剧作家钱法成老先生曾为其写了一幅挽联:

乐声优雅,品性优雅,一生好为和平颂

 曲旨高远,才品高远,四海四乡思贤操

(根据宋景濂先生外孙女钱蓉的文章回忆文章整理)


1982年,宋景濂先生与古琴家徐匡华老先生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音乐专集》,以下请欣赏三首音乐:

1.《思贤操》


2.《平沙落雁》


3.《和平颂》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