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 音乐教育中的“不可取代”

音乐教育中的“不可取代”

  • 发布时间:2022-01-15 02:01:27

本公众号是由充满活力的小白老师亲自运营,旨在分享音乐教育中的点滴,欢迎关注。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是教学信息化


具体指


“教学手段科技化”

“教育传播信息化”

“教学方式现代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在读高三的时候,学校开始有了使用PPT教学的方式,当然那时这么用的老师还寥寥无几,而且PPT的设计非常简单,几乎是白底黑字。但再观察当下中小学的课堂,别说一个PPT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铺开,教师的行为也建立在对信息化社会的不断适应中。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例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等。当然,落在实处而言则是为广大学习者带来了便利,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前段时间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国教育装备展,发现“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行业的一个关键词。在当下,那些相对独立的学校、教师、家庭已可实现有机统一的局面,而教学过程也已实现了人与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教学更加个性化,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和我说:

现在的孩子,从小读电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哪天教室里没了老师,会是什么样子?


可以随便讲话,要飞起来咯~


不过,似乎学校的音乐教育暂时还没有被这些智能化所代替,还是免不了有音乐教室的存在,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依靠器乐伴奏,依靠体态律动、时不时还得来点真人秀……就算做了一个PPT,似乎也不能够常态化去使用。


实在不行,就播个电影给学生看。好像这样也不是太好~


在我看来这算是比较“幸运”的一种状态了。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幸运”,艺术本就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灵感,而不是简单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复刻。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变化,“艺术家”这个职业也永远无可替代。


五秒钟准则

听说......一项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角色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咳咳,好像有些娃弹琴时5秒钟还没找到音呢~


我们常说启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这是非常合理的意图。科学中蕴藏着对未来的探索、艺术中蕴藏着可贵的情绪劳动,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


充满传奇的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拥有一种鬼斧神工的琴艺,他的小提琴技艺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他所写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二十四首随想曲24Caprices》,当年更被认为除帕格尼尼以外,无人能够演奏。但我们颂扬的不光是他那出神入化的技巧,而是他那副有如魔鬼般的舞台风采。看过一些资料写着:他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用以换取超凡的演奏绝技。好有神话感~


音乐之所以是未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行业,因为它有一种“情感的力量”。无论是今夜无人入睡的图兰朵,还是曾让文豪托尔斯泰泪流的柴可夫斯基;无论是聆听音乐中的雪花纷飞,亦或是名家笔下的花好月圆......


当然,音乐教育最为可贵应是人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投入的情感,更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师生不是加工与被加工的关系,更不是通过一个编程就能够实现的传输。每当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她的小手在钢琴上跑动时,就会感觉教育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每次上课时和学生的沟通,哪怕我俩相互动动眉毛,都是以情感为始的,是即兴的、不能复制的。理性情感的投入,是无预设的。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注意乐曲中附点节奏的对位”。但坐在孩子身边,或与他/她的身体微微粘连住,和他/他一起在音乐的行进中流动,一同感受这个带有俏皮性的附点节奏是如何被自己把玩的,我想这种融合是不可代替的。



音乐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与过程作伴。


相识课堂 

结缘艺术

给音乐一个微笑 

让生活多一份热情 

我是刘白玮

孩子们时常念叨的“小白” 



-END-



刘白的留白
 

予人“留白”,成就“伟”业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联系小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