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历程 > 那些曾经改变音乐的发明

那些曾经改变音乐的发明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留声机 1877年

在这之前,所有的音乐都要有人演奏。不过当爱迪生发明了又大又笨重的商用留声机之后,确实让听音乐可以不用去现场 。一开始胶蜡留声管只能播放个五六次,所以后来德国的 Emilie Berliner 发明的低耗损金属管技术才是真正推广留声机的主因。

麦克风 1877

爱迪生虽然有专利,不过第一个发明麦克风的是英国的 David Edward Hughes 。他发明了碳粒式麦克风,将声音转换成电子讯号。而也因为这样声音才有办法藉由电子器材传输或放大。

耳机 1910年

Nathaniel Baldwin 在他家厨房做了第一台原型机并卖给美国海军,原本耳机只是用来检查扩大系统中的电子讯号。但是到了1919年 Brandes 改良了耳机的音质,使得耳机真正可以运用于欣赏音乐。

Victor Orthophonic 维多利亚留声机 1925年

这台留声机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第一个可以产生电子讯号的留声机,在那之前都是靠着唱针刮留声管产生共鸣后放大。而到了这台留声机之后才有办法藉由电子扩大系统将留声管讯号放大。这也让酒吧可以开始播放音乐而不怕环境太吵听不到。

磁带 1928年

德国人 Fritz Pfleumer发明了磁带,最初只是在德国当地用来记录演说。,并且在战后带回了美国,这才开始运用在音乐的录制和传播上。

密纹黑胶唱片 1931年

酷! RCA Victor 公司发明了第一张33 1/3 RPM 的密纹黑胶,早期黑胶大概只能存放一到两首歌,而 LP 唱片竟然可以存放将近 20 分钟的音乐,这个让专辑的概念开始慢慢萌芽。

AEG 磁带录音机 1935年

Fritz Pfleumer 在 AEG 公司研发的双盘录音机大概一路陪伴着音乐人直到电脑录音发明,这台机器首度在柏林国际无线电展上发布时,音质扭曲到不可置信,但是经过1939年磁带的改良后被广泛使用在许多录音场合。

贝尔实验室的双声道立体声喇叭 1937年

为了有更好的音质,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双声道立体声喇叭,这个提供了听众更多层次的声音以及更好的声响品质。不到三年后,第一个商业作品 Disney 的幻想曲就使用了这个技术,同时也开启了 Hi – Fi 音响技术的发展。

其实大部分的录音科技随著时间的推进慢慢的成熟,而历史上的时间也来到了所谓的战后,战争时无线电技术也大幅跃进,而这时又有哪些东西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世界呢?

声码器 1940 年

,而战后他也是用来当作一个声音的效果器或者是调整主唱录音的音准,在 Auto-Tune发明他是录音室的必备用品。而德国的电子乐团 Krftwerk 的使用让他在乐团界大大出名,像是 Daft Punk 也会使用它当作效果器。

Regency TR-1 手持收音机 1954 年

这台收音机是个人音乐时代的起源,在这之前你只能藉由大眾、大众广播或者是黑胶唱盘听到音乐。其实有许多家厂商当时都在研发如何让收音机变得更容易携带,不过这台 Regency 和德州仪器合作的 TR-1 是第一个成功打开市场的,当时他跟球场合作以 AM 电波让每个使用者可以听到清楚的球评。而没有球赛时也可以让孩子在棉被里带著耳机偷听当时还很叛逆的摇滚乐。

Marshall JTM-45 电吉他音箱 1962 年

Marshall 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电吉他音箱的人,在他之前有 Vox, Fender等人的产品,但是他创造了”Marshall Sound”。他独特的12寸单体设计和封背箱体可以让电吉他发出低频更多更有力的声音,不但受到许多蓝调或摇滚乐手喜爱,甚至让之后的 Hard-Rock 以及 Metal 音乐开始有了雏形。

Phillips 录音带 1963 年

现在,小孩可以开始收藏他在广播上听到的所有摇滚音乐。在 1963 年菲律普公司在柏林的展览中发布了这项发明。这不但让后来的专辑变成更便宜,而且让年轻人开始可以在家里制作自己的 Demo 而不用昂贵的录音室器材。

八轨录音带 1965 年

在录音带发明之后已经研发出无限回圈录音带的技术,但是 Bill Lear 带着Learjet 的发明却改变了大家播音乐的习惯。当时 Bill Lear 成功的跟 RCA 公司拿到录音带制作的授权并且跟福斯研发了车上型八轨录音座,这让大家可以更自由的选择想听的专辑。然而八轨录音座因为过于笨重而遭淘汰,但是他让人不再一张专辑听到底。

Technics SL-1200 LP 播放器 1972 年

2010 年 Panasonic 宣布这台经典 Technics Sl-1200 停产时所有发烧友的眼泪应该都流干了。 这台简化了所有 LP 唱盘机上的功能,让唱盘的速度能够自由调整,而现代化的马达系统更可以达到急停的效果。这在 Hip-Hop 音乐以及街头的音乐派对上的演化有非常大的支持。

The Walkman 1979年

感谢日本索尼的 The Walkman,让行人的车祸率整个大幅提升。因为随身听的发明让人们更容易的进入自己的世界里,这迷你又时尚的玩物可以带着你自己的播放清单而不是单纯的听广播。而因为这也是一个结合录音带以及新的耳机技术才得以成功的产品,这让以后的相关厂商开始了所谓异业结盟的合作模式。

CD 1982年

CD 的发明同时造成了 LP 和录音带成为了时代的眼泪。这个菲律普和索尼共同开发出来的资料载体不但可以负担影音数位化后的资料量,甚至开启了之后数位音乐制作的大门,让数码音乐慢慢的成为音乐制作的主流。讽刺的是他也因此造成日后他最大的敌人 MP3 的诞生。

Akai S900 采样机 1986年

这台日本人的产品算是彻底的改变整个编曲的方式,他让 Hip-Hop 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的制作变成相当的容易。因为他首创可以取样音乐的一小段然后在你想要的拍子上播出,让你可以很快的做出一个 Rapper 所想要的背景节奏而又不像鼓机一般死板或可以用来做合成器音效的堆叠。而他的下一代 s950 从 DR. Dre 到 Portushead 都是死忠的爱好者。

介绍了许多令人怀念的东西,像是录音带还有 Walkman 等等,其中 CD 直到现在还是音乐人发行实体专辑的主要管道。不过当数码音乐开始慢慢茁壮,听音乐以及音乐制作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那到底是因为怎样的新科技的出现呢? 让我们现在来仔细瞧瞧最后七个改变音乐的发明吧!

互联网 1989年

他不只改变了音乐,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互联网造成音乐创作的发行有很大的的改变。首先是在网路发明的早期音乐只要转换成音讯档就可以直接分享给你的朋友,到后来 Napster 更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分享中心,让你可以马上获得各地专辑,到后来的 Youtube ,iTunes , Pandora ,和 Dropbox 都是靠著网路的媒介。重点是他让人可以跳过唱片公司的行销管道直接面对世界的观众,这也让音乐人与所谓唱片制作公司的关系立场开始改变。

Pro Tools 1991年

Pro Tools 的出现让整个录音室浓缩成一台电脑和一个录音介面。1989 年 Peter Gotcher 和 Evan Brooks 这两位设计师发行了一个名为 Sound Tools 的软体,用在 Mac 系统上,来处理数码录音以及后期制作,但是在 1991 年改良成 Pro Tools 可以多轨录音和简化设定流程后,他让音乐制作难度突然大幅下降。这让年轻的音乐制作人可以花比较少的成本完成一个不错的录音作品,专业制作人可以更快速的完成一张专辑的后期。

Auto-Tune 1997 年

这个由 Antares Audio Technologics 发行的程式算是破坏了音乐产业对于歌手的要求。在 Auto-Tune 出来之前音准本来是一个挑选歌手的门槛,但是后来 Auto-tune 可以调整歌手录音中的音准,所以歌手门槛降低到只要脸蛋好看就可以出道的水准 (虽然歌声可能听起来不是很真实)。顺便一提, Auto-Tune 使用的 DSP 技术发明者是一位地理物理学家 Andy Hildebrand 用来测量及模拟地震波。

MP3 播放器 1998年

这个革命性的音乐产品,其使用的MP3文件形式来自于德国的声音工程师 Karlheinz Bradenbug 在1982 年帮数码电话设计用来传输声音档案。但是在网路宽带速度还不够快时,MP3 文档变成分享音乐的一个主要档案规格。然而在 1998 年The Audible Player 出了第一个以 MP3 为主要播放规格的随身听后,这让 MP3 档案可以跳脱电脑的束缚成为个人音乐播放的首选。而这也造成之后整个音乐产业的雪球效应。

iPod / iTunes 2001年

2001 年 Apple 公司推出 Ipod这个破坏性产品,一个终极的 MP3 播放器。可以存储上千首 MP3 ,自由设计的播放清单,而且 iTunes 连结网络音乐商城后,你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你喜欢的一首歌。当这两个概念混合在一起时造成现在大家的播放习惯,你可以只买你喜欢的歌而不用买整张专辑,而你可以随著自己的心情或场合自由调配自己的播放清单。而且他也是用来教育大众 “触控” 的机器,这在推广智能手机时给了很大的助力。




欣赏好音乐首先需要一套好音响!


若您想选购一套音响,不管从几万的入门级HiFi音质,又或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顶级发烧音质的Hi-End超级音响,又或者是您家别墅想定制一套私家影院,在选购音响时,可咨询微信号:646968625

(扫描二维码,交流发烧心得)




音响发烧器材,点阅读原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