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历程 > 【30天音乐推荐】Day 4 一个颠覆你对原曲认知的演奏版本?

【30天音乐推荐】Day 4 一个颠覆你对原曲认知的演奏版本?

  • 发布时间:2020-08-03 04:27:18

“颠覆原曲认知的演奏版本”这句话其实看起来非常奇怪,或许出题者的本义只是想表达一下对“居然还有这种操作”的感叹,并没有想得太多。然而如果偏要针对“颠覆”这个词考据一番,那么只能说出题者对于“本体”(也就是乐谱)和“现象”(演奏法)之间的关系实在没有给予合理的关注,毕竟对于音乐作品的本体而言,在合理范围内的演奏无一不是本体的现象。如果谈到“颠覆”,这似乎说明了这种演奏对作品的解析处于一个不常规的位置上,但这个位置到底是处于合理边界的假象,还是完全不合理,这就是一个非常让人纠结的事情了。

我不是吹毛求疵,只是当代哲学读本里面对于用词的限定和规范严谨到了将近不讲人情的地步,把词的用法搞清楚,无非只是理解的第一步而已。

但无论怎么样,题还是要做的。毕竟还真有颠覆对原曲认知的演奏版本的存在。


泰利·莱利
In C - Live at Boiler Room in 2015


在1月11日夜晚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上,著名琵琶演奏家吴蛮与广州交响乐团演奏了卢·哈里森的琵琶与弦乐协奏曲。在演奏之前,吴蛮说这部作品尽管用了中国乐器,但它却并不是很中国的音乐,反倒是很“加利福尼亚”的音乐。这句话说得蛮有趣,与干旱酷热的中部和阴沉寒冷的东海岸北部不同,“阳光”是加利福尼亚的主题,而由于西海岸与大西洋接壤,加利福尼亚也成为了美国亚裔群体的重要聚居地,也自然深受亚洲文化影响,不少美国人甚至信奉了和印度教,也是好玩。

  • 吴蛮在广州演奏卢·哈里森的琵琶协奏曲

所以卢·哈里森的琵琶与弦乐协奏曲,琵琶全然不是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一般气象万千、激昂悲切,而是轻巧玲珑,有种东方独特的灵气,也算是符合好莱坞对东方文化的一贯描绘了。

但卢·哈里森并不是唯一一位对东方文化着迷的音乐家,实际上很多美国音乐家对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传统音乐都非常感兴趣,印度和日本犹然。这批音乐家中,有一位著名作曲家名为泰利·莱利,他写了一首很好玩的曲子,叫做In C。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简约主义的开山之作”,整部作品只有 53 个片段,演奏方式也非常自由:不限人数,不限声部,不限选择的片段,唯一的限制是大家的速度必须完全一致。

  • 泰利·莱利

对,所以大家每次听这部作品的时候,必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演出时间上,各位要是在网上搜索这部作品的演出视频或者录音,时间或长或短:有半小时的,有四十多分钟的,也有一个多小时的。不过或许大多数实在没有办法听完这部作品,因为这部作品实在太令人难受了:一个“叮叮叮叮”的固定拍子贯穿始终,听得人脑壳发疼,就像赶鸭子上架,一点也不加利福尼亚。

这个敲打固定拍子并不是泰利·莱利的主意,而是另一为美国当代音乐巨匠史蒂夫·里奇的想法,后者是纽约人。好吧,车水马龙,叮叮当当。

  • 史蒂夫·里奇

等到泰利·莱利在2015年欢度八十大寿的时候,不知道是基于何种原因,他决定把这个固定拍子拿掉,于是有了这个在阿姆斯特丹Boiler Room的现场,当你成功忍受完那个固定拍子给你神经带来的高强度压迫之后,打开这个现场演出。音乐起于无声,张弛有度地展开,清逸飘灵地行进,最终归于无声。





友情链接